春节期间看了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颇有一些感想,于是记录了下来。
THE WANDERING EARTH
《流浪地球》上映后很快凭借良好的口碑,在春节档的一系列大片中脱颖而出。“刘慈欣”、“中国科幻片元年”、“媲美好莱坞特技”等标签在此期间来回冲刷着观众的视线。
“人红是非多”,影片也一样。
我是中国航天员刘培强
今天我们姑且先简单略过影片本身的“国内首次媲美好莱坞特技”之类的讨论(这无疑给本作品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单纯聚焦到电影故事上来。
私以为,《流浪地球》很值得一看。
射高高
首先,这是一部用心的作品。这里我们不再展开讨论关于万达撤资、“客串演员”吴京自掏腰包、演员自降工资等侧面故事,单纯从观影感受上来评价。
每一部电影,基本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流浪地球》,是创作者们很用心地讲述的一个故事。基于“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这一IP,作品本身的起点,就是严肃的。在观看《流浪地球》的时候,影片就不时地给人一种“这很刘慈欣”的感觉。
影片刚开始不到十分钟,人类被随机抽签进入地下城生活这一情节,就已经第一次击中了我。一句简单的旁白大概是说“进入地下城的资格由抽签决定,任何人不得转让、赠与他人”——这话马上触发了我一阵简短的思考——为什么进入地下城需要资格?只能说是新的环境无法保证大家都活下来了。那么那些被留的人,是否就意味着牺牲?为什么是抽签?没有更合理的方式了吗?我们很容易马上抵触“金钱买卖资格”这一选择方式但是应该选择更好的基因吗?不,在生命面前,理应人人平等。这样简单的思索,很快帮助我确立了影片严肃、冷酷的基调——这很刘慈欣,在表现人类之于宇宙、历史的渺小时,依旧是那么残忍而合理。
抽签决定
影片中的一个核心主题是关于“希望”的讨论。导演从多个角度去讨论希望——班长字正腔圆地念叨着“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像钻石般宝贵的东西”、韩朵朵那段冗长而令人尴尬的动员、刘培强慷慨就义前说的“选择希望”。然而,在主人公团队历经劫难后,moss还是冷静地宣布了地球其实早已经被放弃。镜头快速切换着展示着各个角色被现实狠狠抽中耳光的表情——这很刘慈欣,在人类使劲折腾拼命挣扎以后,让措不及防的现实来嘲笑人们之前的无畏是多么的无谓。
这种被现实狠狠击败的惨况结合观影时长的“命不该绝”甚至都不需要BGM的“抑久必扬”来提醒观众转折点即将到来。这一幕很燃。让人想起《三体》中,罗辑悟道“诅咒星球”那一幕。刘启直视着广袤的宇宙,望着那些发动机发射的耸入天际的光束,想到了引爆木星的方法。大家于是乎再一次为这一点点貌似存在的希望垂死挣扎起来。燃是燃,但是过分的燃而不切实际,就会变得中二。科幻可以计算不精准,但真的不可以像诸多少年漫画一样以人的意志为力量之源。
嘴炮杀
当看到“引爆木星”这个想法冒出来时,很多观众大概都和我一样会质疑要是这个小年轻突如其来的办法能成事,这AI干什么去了,这联合政府的专家们干什么去了。当然,看过《三体》的我们,温馨又从容,微微一笑,知道这肯定是创作者们又一次想要玩弄读者的情节设定。果不其然,大家大动干戈好不容易让地球射高高,还是没有命中。moss表示,早就有人建议过啦,成功几率为0——这很刘慈欣,喜欢给主人公们一点点貌似存在的希望,然后让他们绝望,再让你们去继续挣扎,反复折腾。
让人想起罗辑那晚顿悟的“诅咒星球
心有不甘的地球君表示:不要停,I am almost there!
看来是没有办法了,地球君叹了口气,表示:你看那颗木星,它又大又圆。
木星:小地地,你那么小,能行吗?
关键时刻,前呼后应的情节设定再次出现:你知道加加林时代为什么不允许带酒上太空吗?不得不说,刘培强这瓶酒让很多观众醉了——一瓶酒把人工智能给灭了然后机器其他地方没坏,刘培强极其顺利地开启了人工控制模式。moss临终前表示“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而刘培强用一句“没有人类存活的文明没有意义”来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
大家好,我是加加林。我不喝酒。
又是这样简单的镜头,其实背后同样隐藏着一些思考。人类是一种感性的动物,有时候保持理智是很难的。但是这期间的感性、理性的选择,孰是孰非有时候也是很难说明白的罢。
刘培强最终控制着空间站来到了地球和木星之间。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照亮我们勇气的未来——空间站剩余的大量燃料在被来自地球的光束点燃后,发生了巨大的爆炸,最终点燃了木星,然后产生了李一一所说的:很大很大,很大的一个波。这个波最终让地球脱离了木星引力,结束了木星危机——这还是很刘慈欣,大刘的作品,总是让我没来由的想起以前读过的这么一句话“真正勇敢的人不是那些只能看到希望的人,而是那些感受到了绝望依然能够坚持去寻找希望的人”。
Inside,I am much more
故事情节中当然存在一些值得吐槽合理性的设定,但是无法质疑的是,这个故事确实讲得很用心。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知道我家XX有多努力吗所以不可以批评”,只是现在用心讲述故事的电影确实不多。对比那些基于“流量分析”能未卜先知“此片必成气候”的制作、对比那些哗众取宠强行拼凑最后整个故事支离破碎的制作,《流浪地球》的品质确实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作品本身存在一些bug,我们后面讨论。庆幸的是影片在这个故事的许多地方还是尽量地去表现得真实,也不乏许多反套路的情节。比如救援队的队员拼死“救下”了刘启的爷爷,却也只是让他多活了几分钟——这就是现实,有些牺牲和努力本来就不一定能产生价值;再比如说刘启想到了用发射台点燃木星后,不止一个地方的人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在大事件面前其他人肯定有在努力;还有介于这两个事例中间的一段——主人公团队赶到后发现“饱和式救援”已经有人做了他们企图做的事情。这个事例一定程度上既说明了有些努力最终不一定管用,也说明了在故事主线的其他地方有其他人一直在做着同样的努力。这样简洁的暗线情节说明,其实也让整个故事格局变得更加饱满、大气。比起一根筋描述主人公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爽片,无疑影片在这些情节处理上让人感觉到更加真实。
很刘慈欣的一部作品
最后来谈谈影片中的bug。首先当然是作品本身的根基性的bug——“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么一个大胆而浪漫的想法。据说连作者刘慈欣本人也承认这是不大可能的。而刘老师的整部小说作品、我们一直讨论的这部电影,却都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大bug上。其次还有许多其他情节,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用酒灭了Moss,还有都到了那个时候了,怎么都还是得主人公那么费劲地开车呀?说好的无人车呢?百度的apollo呢?google的waymo也行啊?也有人吐槽两个铁人没有同时着地之类的。
影片或者说作品(有一些问题本身就是来自小说的)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让不少观众对影片吐槽不断。而针对演员的表现,包括说年轻演员的演技、甚或部分网友对吴京惯有的正面形象的反感,更是开始导致网上出现了一些过分激烈的谩骂。殃及鱼池的还包括只是提供客观评分平台的豆瓣app。
存在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只要不过激。就个人而言,还是推荐《流浪地球》的。
一起去浪啊
带着地球去流浪,多么浪漫的一个bug。最后附上个人比较喜欢的影片最后的旁白:
本计划将持续一百代人,尽管,我们不知道4.2光年外的新太阳,会带来什么样的新家园,但从今天开始,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将永刻于星空之下,这一绝望与希望并存,持续两千五百年的漫长宇宙之旅,史称“流浪地球”计划。
举报/反馈

陪我港

152获赞 97粉丝
分享、讨论一些有趣的时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